柴达木盆地“风光无限好” 新能源供给体系正在形成 天天观点
图为柴达木盆地的发电“大风车”。赵凛松 摄
(资料图片)
中新网青海海西4月23日电 春风拂过广袤的柴达木盆地,茫茫戈壁荒漠飞沙走石。昆仑山下,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随风旋转的大风机、高耸入云的吸热塔、深蓝色的光伏“海洋”正在“追风逐日”。
“海西州域幅员辽阔,有大面积的盐泽、戈壁等未开发利用土地,根据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海西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0.37%,为发展预留了很大空间。”近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家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图为航拍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光热示范电站。赵凛松 摄
经统计,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可开发太阳能、风力发电的未利用土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年日照小时数在3500小时以上,年太阳能总辐射量达到每平方米6618.3至7356.9兆焦之间,仅次于西藏,位居中国第二;年均风速3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每平方米50至100瓦,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至5000小时,是中国发展风电产业最理想的区域之一。
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区,记者走进中国首个商业化太阳能光热示范电站——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光热示范电站,占地2.46平方公里,相当于36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土地上,50兆瓦光热项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热器,随时跟踪太阳转动,并把热量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
“该项目由太阳岛、热传及蒸汽发生系统、储热岛、发电岛四大部分组成。采用槽式导热油集热技术路线,配套9小时熔融盐储热,可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一丁说,截至2022年5月,该项目已创造了230天连续稳定运行的历史纪录。今年第一季度项目发电量较去年同期提升了300多万度,天然气使用量减少了50多万立方米。
刘一丁介绍,目前在建的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在2024年底建成后,年发电量为36亿度,相当于115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万吨,对于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绿色低碳价值创造,具有显著效益。
图为机器人擦洗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反光镜。赵凛松 摄
园区另一侧,占地3.3平方公里的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平稳运行,随着大自然“拨云见日”,54.27万平方米的采光镜场将一片片太阳光聚集到屹立在镜场中央的吸热器上。
“我们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装机容量50MW,配置7小时熔盐储能系统,设计年发电量1.4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4.6万吨标准煤,同时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约12.1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综合办主任曹得宏介绍,2022年7月5日,该电站发电量达75.52万千瓦时,提前一个月超过年度设计发电量,成为全球首个年实际发电量完全达到并超越设计发电量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
图为航拍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赵凛松 摄
近年来,海西州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布局格尔木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都兰诺木洪、大柴旦锡铁山等8个新能源园区,至2022年底,建成16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领跑全国;建成电化学储能装机9.6万千瓦,该州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1327万千瓦,占全州电力总装机的94%,新能源装机规模占青海省的46%。
“同时,在建新能源项目1065万千瓦,国家第一批大基地、青豫直流二期电源450万千瓦项目继续推进,在建电化学储能60万千瓦,全省首个绿电制氢项目落地建设,以长时储能、多能互补为支撑点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正在形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架构顺利实现。”李家成说。(作者 李隽)
(责任编辑:黄振 审核: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