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全球热点!“踏浪前行”的水下考古青年

光明网     2023-03-28 04:43:31

【观察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梁国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曾参与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等重要水下考古项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地疆土,还拥有绵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水域内遗留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认识、解读、阐释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手段。

有这么一群年轻的水下考古专家长年奋斗在这一领域。他们踏浪前行,以梦为马,坚守水下考古一线,用青春诠释着海洋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撑起了中国考古的另一片天空。

20世纪80年代末,水下考古被引入中国并扎根、发展、壮大。水下考古要求水下考古专家既要有考古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科学潜水的技能。从事业发展之初,青年就是我国水下考古的主力军。从1989年到2022年,国家文物局共组织9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先后培训学员166名。目前主要承担一线水下考古工作重任的已经是80后和90后。

2023年是中国水下考古36周年。36年来,从祖国北疆到南海边陲,从近海潮间带到远海岛礁,国家重大考古发掘项目中,随处可见青年水下考古专家的身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青年水下考古专家积极拓展水下考古的领域和范围,一方面积极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前往红海之滨的沙特塞林港开展水下考古;另一方面依托海洋科技的发展,探索深海,实现我国在千米水下开展深海考古调查的突破。

一代代的青年水下考古专家用实际行动填补了我国海洋蓝色文明的实物空白,丰富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用实物证明了古代中国海洋贸易的繁荣和中外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更加精彩的历史事实,并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但是,水下考古并不是一个舒适、安逸的工作,实际上非常辛苦,甚至有一定的生命危险。这就要求青年水下考古专家不仅要有“文武兼备”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积极乐观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水下考古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工作性质特殊,青年水下考古专家们长时间漂泊海上,工作单调、乏味,体能消耗极大,他们必须积极乐观,学会自我排遣。另外,水下环境与陆地环境存在很大区别,风浪、水流、水下的能见度、海底的破旧渔网以及各种海洋生物等,都会对生命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在惊涛骇浪和各种意外面前,青年水下考古专家之间结成了“生死相托”的情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水下考古迎来事业发展的春天,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但是,人才短缺仍是水下考古事业面临的严重挑战。目前,我国水下考古一线工作人数有60名左右,并且分散分布在沿海各省的文博单位。这与我国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1.8万公里的海岸线形成了强烈对比。因此,加大水下考古人才培训力度,拓展水下考古人才培训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水下考古群体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群体,他们的工作辛苦且危险,他们需要克服来自技术条件、物质生活、家庭和精神压力等多方面困难。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更加关注水下考古青年人才群体,加强对他们身心健康问题的关心,建立并完善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希望广大水下考古青年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水下考古事业,逐梦深蓝,不负青春。

(本期选题支持:安胜蓝)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8日 1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X 关闭

起点工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